来源:https://groups.google.com/g/ussoec/c/z7HmPmEac2k 感谢作者/编者
照例,年底要来一番“总结与展望”,对象是2010、2011年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理论)类图书出版(与阅读)情况。不同以往,今年加了“展望”一节,说不上预测,毋宁是期待。“期待”也非情绪性的,它可能还就是一种不论你喜欢不喜欢而无法避免的趋势。
每一年,当我们做最后总结的时候,免不了五味杂陈。又一年过去,整一年的盼望,按顺序排在那里,一目目翻过,喜悦与惊诧,再一次尽收眼底。2010年,通常人们说的“好书”,如果说不比上年更多,至少不少。在向出版人致意的同时,大家都可松一口气,回家过个踏实年——一晃,来年已经来临。 2010年之“总结”
不妨先看看2010年的出版、阅读情况。2010年的出版、阅读,是建立在过往年份出版、阅读“传统”之上,有些传统继续被发扬光大,有些则持之以恒,有些从浅层浮出水面。以笔者观察,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曲折反映。 这里重点谈谈其中两种情况。 持之以恒的。最为显著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解读。它们又沿着两条线路同时并进:一是中国近、现、当代史,这类作品俯拾皆是,仅举数例:朱维铮《重读近代史》,高华《革命年代》,苏维民《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陶涵《蒋经国传》,章东磐主编《国家记忆》,等等。二是个人回忆,萧默《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英若诚、康开丽《水流云在》,陈流求等《也同欢乐也同愁》,熊景明《家在云之南》,江平《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齐邦媛《巨流河》等等,是为这类作品的代表。
追寻历史真相,既出于人们的好奇,也与历史真相太容易被遮蔽有关,还有就是迈向全球化深水区,“他者”就在你眼前,自我身份认同意识的觉醒。以上所列图书,涉及前两者居多。关于后者,下节会有提及。总之,国人在经历了2008、2009的跌宕起伏后,愈发要找回自己,迷失与冲动,皆在情理之中。 从浅层浮出水面的。这类出版物,也有两条清晰的浮出线路,一是以所谓“中国奇迹”和中国“和平崛起”为大背景,渐次受到注意的,不过这一主题的作品,一开年便出现了“拐点”,即嚣嚷“中国模式”声音的式微,和古典帝国论的悄然登场——后者酝酿数年,今年华丽转身。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潘维等《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等,是前者的代表作品;后者比较多,且越来越多,亦仅举数例:戈德沃斯《非常三百年:罗马帝国衰落记》,费正清等《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奥姆斯特德《波斯帝国史》,芬纳《统治史:古代的王权和帝国》等等。二是面对中国转型突出问题,展开学理讨论的作品,夹缝中进入读者视野,最具代表性的,是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蒂利《抗争政治》的出版,以及胡舒立《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杨继绳《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和柳红的《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等作品的问世。
这两股潮流,都值得特别关注。中国对自己的认知,加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定位,不仅关乎中国未来,也会对世界造成深远影响。让这么一个庞大人群,对自己有清醒认识,难乎其难,但绕不过去。摩罗喊《中国人站起来》,戴旭写《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有气魄更宏大的作者,悬梁锥股,敢问《五百年来谁著史》。就连外国人也赶来凑热闹,一会儿是奈斯比特(《世界大趋势》),一会儿是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雷默也不甘寂寞,继《北京共识》后出版了《不可思议的年代》。这些著述,指向一点,就是中国崛起的不可避免。只顾其一,不及其二。这种声音,突然地,在年中戛然而止,至少不再锣鼓喧天,与其偏狭急促不能没有关系。当然,还有另一种声音,比如周天勇问《中国向何处去》,姚中秋讲《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等等,等会儿我们还会说到。
帝国论的悄然登场,亦非一日之寒。它们是拐着弯儿地谈论这个世界,也包括中国。人类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帝国治理方式是常态,民族(国民)国家是非常晚近的尝试。即使当代帝国实践,未必不能涵盖国民国家,全看切入的角度。美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民国家,人们从不同角度,得出美国是不同类型的帝国的结论。美国“帝国”理念下,不仅在一块土地上容纳了50个States,且更多的国民国家,事实上生活在“美国治下”。欧盟是另一种“帝国”类型,它还在不断扩张中,试图超越美帝国治理框架,比如,土耳其的入盟就是一个严峻考验。还会有其他跟进的帝国实践么?按照蔡美儿在《帝国兴亡录》中的说法,或许,东南亚联盟能发展出新的帝国治理模式,也未可知呢。所以,帝国治理的成败得失,恐怕还不可一概而论。但肯定没人敢说,所有帝国治理模式,都是可探讨的。毕竟人类走过了太长的帝国世纪。靠武力威慑、资源掠夺、恐怖手段统治,决不可能是新帝国时代的特征。
进入20世纪最后20年,几乎所有的民族(国民)国家都在转型,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是因为它的巨大体量——无论人口还是地域,还有它携带的历史重负。这一点,中国人自己未必认识得那么清楚,外国人就更可能云里雾里。正因为如此,中国知识人的智慧和勇气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之也有了用武之地。文武之道,一破一立。破或许容易,立肯定更加迫切。于建嵘《抗争性政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张维迎《市场的逻辑》,梁治平《转型期的社会公正》,倪乐雄《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等著作的出版,力图在立上下功夫,便显得更有意义。
还有一类作品,它们关涉中国转型的内在价值追求,论述起来,比其他题目更难。
中国民主、宪政之路的曲折及其必然性,仍继续激发知识人的勇气和研、译、编热情,因而也成为2010年出版、阅读的热点之一,代表作品有: 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宪政讲堂》、《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陈端洪《制宪权与根本法》,姚中秋《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张佛泉《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智效民编《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哈全安等《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梅特兰《英国宪政史》,邓恩《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等等。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继续为知识人所关注。此类作品非常之多,仅罗列几种颇受到关注的,它们是:梁治平《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朱幼棣《大国医改》,王一江《民富论:关于发展与分配问题的探讨》,章武生《司法公正的路径选择:从体制到程序》等等。不用说,以上种种传统,2011年还将继续讨论,此不赘述。 2011年之展望
2011年,还会有哪些社会心理脉动将引起出版、阅读连锁的反应?
周边关系。中国经济急速扩展,资源需求猛增与政治、社会、法治改进之间的差距,已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2010年中国周边关系之紧张,或预示着后续还有更多的文章。换句话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迅速上升为公共话题,随之将带动出版、阅读热潮。其实,2010年出版的作品,这个话题已见端倪。《海洋史研究》(第1辑),是笔者所见第一种有关海洋史为题的连续出版物;《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和《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再版,亦非偶然;《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成就与挑战: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中国外交》、《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如何与美国共处:冷战后中国对美方针与中美关系》等作品的出版,已然渐成风气,但还远未进入公众阅读视野。2011年,所有重要的周边关系,都将为公众所关心;与美国、欧盟关系的出版物,会大行其道;南美、中亚和非洲各资源国的概况,也势必吸引公众眼球。
意识形态。近年来,意识形态方面不断有一些重新梳理和新的表述。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是确立未来“大政方针”的重要会议。种种主张,必会趁机出笼,登场亮相。此一过程,不仅考验各路英豪的修辞能力,更考验公众的心态和法眼。 身份认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重新认知,和公众权利的伸张,将促动两层意义上个体身份认同意识的觉醒,可以预卜,未来一年“我们是谁?”“我是谁?”的追问,也将蔚然成风。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帝国,还是普通国家,本质上都是国民国家(nation-state),——它必通过国民主体建设而最终成形,而其核心要义,是国民至上,国民权利至上。2010、2011年,我们听到和将要听到变化走来的声音。出版和阅读,也将闻声起舞。
全球价值。发展是人类近半个多世纪的主题,其后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类检讨过往实践,在价值层面将逐渐达成共识,首当其冲的无疑是环境保护和分配正义。在中国,司法公正、表达自由将更为人们所重视。教育机会均等、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业机会公开公正,将是人们持续追求的基本目标。其中考验的,不仅是执政者,也包括广大国民。 致敬
“好书”,离不开作者和出版商。
2010年,正是作者和出版商的努力,才使得我们这些读者能够读到不比2009年少、弱的作品,作为读者,我们当向他们表达敬意。 作者。高华,他与病魔缠斗,病榻上编集《革命年代》,反思不辍。金观涛,十年磨一剑,在《观念史研究》和《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等作品中,表现了一位思想家的卓识和功力。于建嵘,他既努力于理论建构(《抗争性政治》),又不忘底层关切(《底层立场》),充分表现了知识人的情怀。杨奎松,两部著述修订再版(《“中间地带”的革命》、《失去的机会?》),不仅适逢其时,且再次显示一流史家的史识追求。蔡定剑,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呼吁宪政之魂,给读者留下《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等4部作品,功勋永驻。朱维铮,在致命疾病缠身之时,写作和整理《重读近代史》,进一步发“自改革”之覆。李峰,继《西周的灭亡》,2010年又拿出力作《西周的政体》,一丝不苟,成就新经典。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提供打扫我们门前雪的路径,显示年轻一代知识人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
出版商。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汉唐阳光图书公司,译林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三辉图书公司,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北京三联书店,浙江大学出版社,后浪图书公司,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大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华书局,吉林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无论老牌新秀,不分公营私营,2010年为读者奉献佳作,功德无量。 |
来源:南方周末第14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