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一个作品中的有意思的设计点。
毕设中,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点是,尝试将商业建筑的一层开放给城市绿色空间,让其
作为公园的一部分,让建筑的入侵感变弱。
很期待上海以后能出现这样的设计,尽管这样的设计短期看对于开发商没有利益,但我认
为长期看对于城市使用者、对于城市管理者是有好处的,而我也还在思考,怎样去弥补这样
的设计对于开发商造成的损失,希望能塑造共赢的局面,这个思考、设计的过程自己非常开
心,觉得有意思。
2.
如何看待城市发展过程中新旧交织的困局?设计师能做什么?
城市发展一般是从无到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最开始的就成了旧的,不可避免地会和新的产生冲突。
作为建筑设计师,面对旧的,我们常思考的是,它好不好?如果好,那新的要与他保持和谐,形式可能有新旧,但内核、设计语言是一致的;如果旧的不好,我们的思维是,趁着新的发展,一并改造、更新,让新旧作为整体面向城市。总的来说,就是设计师要整体考虑,对于旧的不能一味保留,也不能一味摈弃。
3.
完成毕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从中收获了什么?
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城市总平面设计中,对于基地新旧建筑的考虑,自己常希望能多保留一些,但设计中又发现如何把握度有些困难,后来解决方法是制定一个标准,旧的能不能提供新价值,如果不能,果断抛弃;如果能,留下。
按这样思路,困难算成功克服,小小收获是当你很贪心地想多留东西时,想想它是不是累赘,想清楚就不累了。
4.
导师在你完成毕设过程中的角色?(可以举一个例子)
我的毕设导师是王林教授,她一直是我毕设中的鼓励者和点拨人。
我在城市设计阶段,卡壳很久,没能找到突破点,因为现有的静安寺城市设计也算比较好,你要改进,意味着这个问题必须是很必要的,才值得投入精力、资金去做。
王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多想想居民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度等。一经指点,开始有思路,慢慢就找到突破点,准备以“城市的剧场”为概念来展开自己的城市设计。
5.
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位设计师?
想永远多于做,妥妥拖延症晚期,哈哈,慢慢改正中。
永远很挑剔,坚持要骄傲,设计不妥协。
6.
对设计的理解?
我理解中的设计是,你要发现现有生活中缺少的,或者是不好的东西,然后用轻巧的方式去改善它,目的是为了当下能生活得更好。
Paul Graham有一句话,“Living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 我觉得适用于设计,也是对设计师的鼓舞。
7.
毕业之后的规划?
毕业后准备直接工作,当一名产品设计师,期待在打怪中快速成长。
长远目标是有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希望它有着自己的特色,期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
8.
给自己本科生活的标签?
如果只能有一个标签,那一定是放荡不羁。
按着自己的性子学东西,做事情,走弯路,但很开心,可能一辈子只有这几年能好好任性,
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在交大的本科时光。
9.
现在的你和四年前初入大学校园的你有何不同?
确切来说是五年前的我,因为建筑系是五年制,哈哈!
当初的我是一切数理化为中心,绝对的钢铁直男思维;
现在的我常在发现,有哪些酷的事情,以及怎样让身边更酷,感觉开窍了些。
10. 本科干过最酷的事情/最难忘的片段?
最难忘的片段在建造节。
整个建筑班在中庭,开着近乎吵杂的音响,
一起在灰尘中做模型,大家当时都笑的好傻,但是都很开心。
11. 交大设计学院的学生和别的交大学生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个人认为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愿意表达自我,特别是各种设计、竞赛中,有着其他学院学生所没有的高参与度,高积极性。
12. 交大设计学院/交大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点?
设计学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里面负责学生工作的每一位老师都极其认真、负责,自己有承担建筑系党支书、建筑班团支书等学生工作,点滴中都能感受到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关怀,想的特别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