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铜钱三国志(三国)
毛玠认为,袁绍为人多疑而少断(我始终认为,《三国演义》把袁绍的性格嫁接到曹操身上),根本没有紧抓经济建设,他的军队甚至靠野果充饥;刘表为人小富即安,只要不冒犯他的利益,他就不会主动进攻别人。
结论:袁绍、刘表都不可怕,曹操要想成就“霸王之业”,只须“守位以财”。这句话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永恒的真谛:要想成为世界霸主,必须有最强势的经济!曹操“守位以财”的方法,在历史上叫作 “屯田”。靠着这些资财,建安元年(公元 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流民每五十人为一屯,春夏耕种、冬秋操练。屯民如果使用官家耕牛(也是抢来的),收成与官家四六分成;屯民如果自备耕牛,则收成与官家五五分成。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仅仅一年,曹操就分到了一百万斛粮食。成绩的背后是悲惨的屯民,他们要向曹操缴纳 50%甚至60% 的收成。
──2022年的苹果税都还剩30%玩过《帝国时代》的人一定知道,在从“黑暗时代”升级到“帝国时代”的过程中, 只要不断派兵骚扰对方生产,就一定会降低对方军事实力。真实的战争也是如此,如果想在战争中事半功倍,就一定要先摧毁对方经济。1990年,在美国“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之前,伊拉克已经被“禁运”、“制裁”搞得奄奄一息。
──看看过往苏联,现在美国对俄罗斯的手段曹操确实是一个土匪,一个很大的土匪。正因为曹操是大土匪,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国家”。曹操禁止其他军阀圈禁流民和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流民问题。正是因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损害了坞堡集团的利益,在史书中留下了顶级骂名。
──“正因为曹操是大土匪,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国家”。”,算中国特色吧把曹操跟王养并列在一起,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曹操的《置屯田令》《抑兼并令》 跟王养的“王田制”根本就是一回事:国家对小农发放土地.小农直接向国家缴纳地租。推行“耕者有其田〞当然会得罪那帮子封建官僚,那些人掌握着后世史笔,愤怒之余也就把曹操和王莽画成了大白脸。
曹操的土兵虽然少,但大家抱有同一个信念:如果要过好日子,必须击溃袁绍。何况,作战任务并不困难——只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找到别人的粮食,能带走的就带走、 带不走的烧掉。袁绍的士兵虽多,也不过是来军队混饭吃的农民,就算能取得偶然的胜利,回去以后还不是要挨饿?
官渡之战,其胜、其败,早已一目了然。按照中国历史的逻辑,一代枭雄如果获得了经济实力,就会马上征讨四方,最后统一中国。在三国历史中,事实正好相反。有能力统一中国的曹操始终隐忍不发,更加笃定地坚信毛玠提出的信条——“守位以财”,坚信只有再现“文景之治”才可能真正统一中国。没有能力的蜀汉却搞了一个“六出祁山”,搞得蜀地国将不国。
赤壁之战后十年,曹操最主要的工作不是征战,而是带着流民修运河——反正流民流窜的目标是吃饱饭、活下去,有了这份公差自然也就结束了流窜。从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 到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曹操共主持修成淮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等六条运河。《三国演义》中大家所熟知的夏侯敦,最主要的功绩不是对抗蜀国,而是在少为人知的史实中,主持修建了太寿渠和淮阳渠。
──就业重要性,历来如此曹操修建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雏形,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此后,中原大地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贯穿黄河、淮河的扇形运河网,对后世政治、 经济乃至华北平原水系的变迁,产生了几乎决定性的影响。
大家想象一下,隋炀帝只是把这些运河贯穿成一条京杭大运河,就搞得全国鸡飞狗跳。在纷纷乱世,曹操启动了这么大的治水工程,史籍中对曹操修运河却无腹诽之词, 这需要多么强盛的经济!
──原来是曹操的底子,想想如今那些工程......真的不靠谱如同曹魏五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三国钱币窖藏中究竟哪一枚出自曹操时代。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曾经流通过的铜币就埋藏在三国年间的墓葬之中。真实的曹操,就像他所推行的五铢钱,或许将永远淹没在虚幻的烟尘之中。隐约中,我听到陈寿在为曹操呐喊: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刘备铸造的货币叫作“直百五铁〞,最初重十克左右,约是原蜀地五铢的三倍, 却要当一百枚蜀地五铢用。这说白了就是铸造大钱,以三四十分之一的成本去抢劫蜀地的粮食、布匹乃至所有财富。
──憨厚老实的刘备,居然还有这茬《三国演义》用了一百二十分力气美化刘备,把蜀汉尊为汉室的正统。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流氓气十足的人:
一早年先后投奔公孙瓒、袁绍、曹操、吕布⋯⋯皆反;
一最后一任主子是刘表,刘表死后他就篡夺军队领导权;
—蜀地刘璋请他帮忙镇压张鲁农民起义,刘备居然率军攻破成都,逼走刘璋。
—中国史书上吃人的案例并不鲜见,刘备就是其中之一。逃难中的刘备逃到了一个樵夫家,据说樵夫知道刘备是“贤人”,就把自己妻子杀掉给刘备炖了一锅肉。
蜀地与中原有群山相隔,根本没受到中原战争影响。刘备入蜀之前,史籍这样描写蜀地经济:水渠散布在田野之中,良田好像绸缎般靓丽,黍稷油油,粳稻漠漠,村落中楼宇相望、桑梓桐连,好一派沃野干里的天府之国!
刘备入蜀四十年后,史籍这样描述蜀地:男子都被拉去打仗,女子都被拉去搞后勤运输,耕地荒芜殆尽;无论君子、小人都对蜀汉心怀怨恨,黎民百姓由于害怕惩罚而不敢逃离。
──震惊,原来以前的认知,错的如此离谱直百五铢为刘备带来了巨额财富,《三国志》这样描写当时的情况:“数月之间, 府库充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一拨连饭都吃不饱的流寇,数月之间居然兵强马壮, 这会是多么惨烈的抢劫!
诸葛亮也知道“益州疲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他还是将蜀汉全体人民线架在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之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率十万蜀中将士先后三次北伐,另外蜀国还有官吏四万人(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十万将士绝非蜀国全部军事力量,每十个士兵至少需要三至四个人做后勤。蜀国只有九十四万人口(全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平均九人要负担一个战士,七家要负抯一个官吏, 还不计算后勤保障,这就是真实的蜀汉、真实的诸莴亮。
──从此不再羡慕诸葛——现代科技已经证明,最早一批太平百钱铸造于公元 221~227 年之间,即刘备死后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间,此时,蜀地能铸钱的唯诸葛亮一人而已。
结论:太平百钱为诸葛亮所铸。
太平百钱是一种极其离谱的货币,离谱到根本就不能称其为钱。这种钱重0.1~1克, 不但低于西汉末年的荚钱,甚至低于董卓的无字小钱,是中国历史上质量最差的铜钱之-。也就是说,在“六出祁山〞之前,诸莴丞相曾以1:100的比例抢劫民间财富, 惨烈程度就连薰卓都望尘莫及。
──震惊...... 货币超发,就是国家在掠夺百姓财富也许彭信成先生不愿意相信,一个中国历史上几乎被传为神的人会在货币上大做文章,敛财程度居然与董卓不相上下。还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中肯:诸莴亮身处孤绝之地,本应偏安一隅;却连年空劳师旅,实在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最多只适合做太平宰相。
理论上,一亿枚直百五铢能换得一百亿枚蜀地五铢钱,汉代两朝官私总共才铸造了五百亿枚五铢钱,显然,--亿枚直百五铢已经足以取代蜀汉货币体系。这段时间, 诸莴亮只得下令不准民间再以铜钱作为交换媒介,蜀汉交易退回到物物交换时代,所谓“钱既太贵,徒有虚名”。
结果:蜀汉在丢掉荆州之后,又几乎丢掉了所有财富。
第二次货币战争,孙吴完胜。
──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看看如今美国无论赤壁之战胜败如何,我可以确信的是:此后曹操在北方锐意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行“耕者有其田"。
所以,赵翼才在《甘二史札记校证》中这样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
曹操的屯民不用承担兵役,小农也可以自由离去。曹魏的武力支撑同样来自北方的世家大族,跟江南世家大族一样,这也是一批成长于西汉的官商、发迹于东汉的军阀。曹操本是宦官家庭出身,世家大族又怎么肯在这个“赘阉遗丑”治下称臣?何况, 曹操要做的不仅仅是当皇帝,还要以土地国有彻底断掉世家大族的命脉。也许,曹操不愿意在创建强盛的封建集权之前看到世家武装进一步壮大,或许这才是他一生不愿轻起边衅(边境争端)的真正原因;也许,曹操出身低贱,知道辗转呼号于生死边缘的苦楚,所以,他不愿意看到百姓再受战乱之苦;也许,曹操确实也想统一中国,只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后世的猜测曹操尸骨末寒,陇西大姓陈留就上书魏王曹丕,要求确立“九品中正制",此后, 选官要看“世、状、品”。也就是说,但凡有人做官都要看其家世、族谱、世家大族的评判。自此,豪门大族在历史上又多了一个专有名词——士族。
曹丕为了获得士族支持,同意在魏国实施“九品中正制”,也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只是,曹不一旦向士族妥协,就必须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统一全国。如此,不但刚刚萌发的小农经济将消弭于无形,士族门阀势力还将历久弥坚。
──曹操的土地国有,成为梦想“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官分九品,说白了就是将杜会阶层流动固化在既得利益者阶层,寒门素族再无寸尺晋身之路。当每一个普通人都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正常途径, 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如果无论怎么努力,明天依旧都是灰暗的,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都无所期份,生活焉能不充满灰色?
寒门素族被完全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暴戾与残忍:有人在街道上因小磕碰将陌生人投入烟火中烧死;有人在母丧中听闻起兵造反,立即脱掉孝服抄家伙就去投奔;有百工卑姓为接近士族高门尽献妻女•••
寒门素族在高门士族面前丧失了良知、尊严、希望,一切的一切都在高门士族权势的压榨下荡然无存。《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莴亮骂死王朗的故事:两军阵前,诸葛亮痛斥魏国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 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据说,七十多岁的魏国司马王朗听后,被当场气死。
──对比看当今的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