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汽车、新消费、新零售的全面下沉,同样给下沉市场的创业个体带去了巨大的市场红利和众多的创业机会,新一批此前从未参与过互联网创业和分享过红利的群体,可能是下一个5~10年快速崛起的新中产或新老板。他们的坐标不再是“北上广”,而是广袤的下沉市场。
──希望现在官方宣传口里,提到的“数亿灵活就业人口”,能享受到这波红利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里云必须和钉钉结合。因为钉钉的局面大好,在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钉钉服务企业组织数超过1000万家,超过2亿人在钉钉上工作。
──个人情感上无奈,但从组织策略看,却又非常合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钉钉已对102方视频会议实现了免费,而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可通过“钉小秘”发起申请,将免费视频会议扩大至302方。
──100方会议,300方会议,是怎样的技术水平?钉钉在春节后复工首日,基于阿里云弹性计算资源编排调度服务,在短短2小时内新增部署了1万多台云服务器,创下了阿里云快速扩容的新纪录,但还是支撑不了爆发的需求。因此,此后钉钉又在阿里云上连续扩容了10多万台云服务器,保证了钉钉平台上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名员工能够维持正常在线协同,平稳度过了流量高峰。
──有钱,任性自2020年1月以来,阿里巴巴一直致力于将各种技术基础设施全部整合进阿里云智能平台。在完成了菜鸟、蜂鸟配送、阿里妈妈、蚂蚁金服与阿里云的整合后,阿里云智能平台就具备了物流、数字营销和数据管理、支付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输出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又是钉钉上的企业级客户强烈需要的。从这一点来说,钉钉很早就为阿里云的深入和下沉铺好了路。
──阿里系买的周边企业,神奇地connect the dots从某种意义上说,钉钉的推广成本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量提供音视频功能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开销极大。对于用户来说,这成为一种事实上的隐性补贴。如前所述,阿里云在短期内连续扩容了10多万台服务器,这几乎相当于行业巨头企业一年的采购量;也有消息证实,钉钉在疫情期间大力推广视频会议,有时一天就要补贴上亿元的各种软硬件费用。
──一天上亿,是否夸张了些?好想知道这1亿的内部构成在没有现成沉淀关系链可用的情况下,凭空打造出一个2亿用户规模的钉钉,足见陈航成就之大。他相当于企业版IM界的张小龙,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业界声望,惜哉。
──对前辈需要保持尊重,学习!用“微信之父”张小龙的话来说,企业微信未来尝试的方向为“人即服务”,即用户通过微信可以直接找到给自己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人。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让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人能找到需要直接服务的对象。
──原话是从C端用户出发的,反向理解是从B端用户/企业出发的据企业微信披露,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是第一批接入在线问诊的公立医院之一,在线问诊上线后的四五个小时内,就有超过4000名市民咨询。这极大地缓解了医院接诊压力,并有效降低了来院就诊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地处西部的宁陕县医院也通过企业微信搭建了在线问诊平台,仅两个小时就完成配置,上线后半天就有50多例患者获得咨询服务。
──可以回忆下之前网大为的文章/故事企业微信走的是与钉钉完全不同的路径。如果说钉钉的绝活儿是企业内部协同,那么企业微信的方便之处在于帮助使用者触达C端用户,进而使得当下极其流行的概念——私域流量运营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和钉钉完全相反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很显然,企业内部协同,企业微信并没有优势,做的超烂(钉钉也很烂)知名品牌宝岛眼镜是一个非常早就在平台型电商上运营的企业,而且收获颇丰。因此,当私域流量运营的概念开始流行时,宝岛眼镜试图把这一块业务的运营交给电商团队,但后来发现,电商团队的人很不适应这种工作。因为私域流量是去中心化的,与电商的逻辑相反。宝岛眼镜因此进行了组织改革,成立了会员运营中心(MOC),并且让8000名员工全部下载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App,发动全员全网“种草”。针对每个平台各自的特点,宝岛眼镜配备专门团队学习平台运营方法,帮助员工创作内容、打造人设、孵化KOC。
──“私域流量是去中心化的”,本质是因为各个App的割裂,导致需要一个个App去处理但是宝岛眼镜随即发现,过于分散的去中心化平台带来的消费线索很难管理,对消费者的触达也很难产生商业黏性。因此,宝岛眼镜决定把自己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各大平台积累的粉丝尽可能地转化到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宝岛眼镜虽然关闭了100家线下店,但由于打通了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宝岛眼镜通过企业微信建立的强黏性客户达到了336万人——这是一个以前不可想象的数字。
──“尽可能地转化到企业微信”,这个转化过程,非常困难
──脑洞发散下,假如后续微信开放能力:商务类公众号管理者,能直接通过企业微信,触达到C端微信用户,感觉会非常有想象力(但C端用户会觉得不爽,如果是默认同意的话,还是需要有个交互/周知的流程)企业微信的真正大方向是以微信大生态为背景,结合腾讯的C端优势,建立一种新的商业生态,成为一种新的赋能方式,最终形成一条顺利的B2B2C链路。这是钉钉不可能具有的业务形态。
──钉钉做的好,有机会成为Salesforce; 企业微信做的好,有机会星辰大海(我貌似还未看到有类似的产品出现过)张一鸣是追求信息快速流动和共享的拥护者,字节跳动经常强调其文化是重视内容,而不是控制。决策指令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而是让同事之间通过提供上下文,用内部信息透明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高效率。而达成高效背后的逻辑是协同。
──“追求信息快速流动”,流动与内部保密,难两全,但作为普通员工,我非常支持这样出发点观研天下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我国智能移动办公的市场规模分别是194亿元、234亿元、271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86亿元左右,其复合增长将达到460%。
谷歌在前不久宣布,其办公工具G套件全球月活量达到20亿人。对比微信现在的11亿人的月活量,人们大概就能理解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了。
──用微信C端的11亿与G Suite B端的20亿做对比,并没有意义
──但补充上另个数据,Facebook全球月活30亿,对比就有意义了,那理论上,可以理想估算,中国的B端套件有机会道道11/30*20=7亿人,超大一块蛋糕(但我认为需要打个对折,因为中国的企业办公,并没有国外这么发达,3.5亿吧)在引流方面,盒马鲜生等采用的还是中心化的方式,流量成本很高;而社区团购所有的关系链都在团长的微信群里,要引流,最多拿一两款做特价就行,成本很低。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社区团购常年特价,不是因为想“烧钱”,而是因为低成本可以支持这种玩法。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团购甚至用不上大数据画像、供应链AI这些“大杀器”,因为用户特性和消费特性都存在团长的大脑里。
──门槛低的另一方面,其实也造成了难造就护城河滴滴有钱,美团也不差钱。除了钱,美团还拥有和本地生活服务相关的庞大的用户群,各类App总用户规模近5亿人,安装渗透率为45.2%;同时,用户以16~35岁为主,一二线城市占比较高;此外,美团还有270多万名骑手,对配送这件事,他们至少比滴滴司机要在行得多。
──了解这些核心数据在两个月后,美团优选才变成一级战略项目,美团准备投资700多亿元在2020年年底实现“千城计划”,截至目前已布局20余个省份、300余个地级市。而在这陡然加速的背后是美团迫切希望借助地推资源和经验,弥补落后于滴滴的两个月。
──互联网里,落后的2个月,可能需要数亿资金才能挽回据自媒体开曼4000报道,为了冲单量,橙心优选还把饮料拆分,按瓶来卖,价格还要比单卖便宜一点,如3.49元的元气森林、0.89元的优乐美冲泡奶茶等。降低客单价、牺牲利润率、提高订单数,这套打法是典型的互联网模式,是为了让用户形成高频习惯,而平台则快速起量。
──看这打法,感觉很容易腐败,订单造假滴滴没积累,直接选择高薪挖人。兴盛优选最早进入社区团购,也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平台。据AI财经社报道,滴滴给出的薪酬大概是兴盛优选的2~3倍,一个大区总负责人职位的业内平均月薪为两三万元,但滴滴能给到五六万元。
──要是能几倍薪资,挖我,就好了,哈哈哈哈2019年“双11”期间,拼多多以对iPhone的巨额补贴招徕了大批用户,可以说是其“百亿补贴”的功成之役。
──我是百亿补贴的忠实用户,太香,但很多时候,拼多多拿来补贴我的钱,都是从我家人那里,用质量低劣产品坑骗来的按互联网怪盗团的分析,按照日活量计算,拼多多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它的GMV也已经很大了,因此“拼多多已经把能开的荒地都开出来了,把能吃的东西都转化为自身的重量了。在此基础之上,它必然不能完全依赖过去的增长模式”。
拼多多该怎么成长呢?最坏的一种结果是变成下一个天猫或淘宝。但是,中国实在不需要另一个天猫或淘宝了,而且随着淘宝系的发展,类似大平台的弊病也在逐步显现。
所以,并不仅仅是本书作者,很多人都希望,拼多多能够在社区团购而不是平台电商模式上创造新的辉煌。
──这波疫情,让这些作者的愿望成真了,我会觉得,生活恢复正常后,还是会有很高比例的用户留存下来在基础设施上,拼多多对供应链的掌控力还远远无法与阿里巴巴、京东相提并论,但是它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掌控可能是最好的。自2020年以来,拼多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投资,喊出了“2025年农产品GMV破万亿”的口号。这个数字是很难想象的,但如果有了社区团购,就很容易达成了。
──这也可以理解,为啥很多五六线小城的村镇里,都开了“多多买菜”在中国,被认为天生能吃苦的互联网公司有几个——京东、美团、拼多多。所以,尽管社区团购是一个很苦的生意,涉及大量的地推、巡店、开店工作,以及大量的供应链和产业带的打通工作,但拼多多大抵是吃得消的。
──心疼那些996的拼多多员工们说起3家的区别,该团长觉得各有所长。橙心优选每天都有红包,可用于商品抵扣,秒杀也多;美团商品品类多,优惠活动比较少;拼多多品类少,优惠力度却很大。
──作为消费者,我显然喜欢套路少一些的拼多多本书作者曾和一位做农特生鲜产品的供应商聊天。他是典型的“特产猎人”,特定季节一到,他就会亲自跑到产区挑产品,然后与全国各地两万多个做社区团购的团长联络出货,可以做落地配送,也可以做一件代发。
为什么团长愿意直接从他那里拿货呢?这位供应商表示,因为他相当于开辟了一个新渠道,无中间环节,即采即发,包装和包材的选用都比较讲究,损耗低,因此水果价格非常有竞争力。
团长既可以卖供应链的货,也能从他这样的独立供应商那里拿货,只需和微信群里的人说一声“又新鲜又便宜的阿克苏苹果到了”就行。大部分团长背后都有一批这样的供应商,只要商品质量有保证,团长能赚到钱就行了。
──需要思考的是,几年沉淀下来的团长资源,到最后会不会给别人做了嫁衣(但我认为不会:因为对于产品基地来说,最希望是有稳定的人来拿货,那大平台是做好的选择,他们显然不愿意冒着得罪大平台的风险,直接去对接团长,费力还不讨好),倒是直播电商卖农产品,可能会是一种威胁(因为中小基地,没能接触上稳定的大平台来拿货)B站带货也同样表现不俗。B站头部数据服务商火烧云数据的创始人丁杰在见实私享会上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唇釉——在B站上的ROI可以达到1:27,另一个是美白牙贴——在B站上的ROI可以达到1:28。这两款产品都是客单价3位数的快消品,从这点就可以说明B站用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
──很想知道ROI的展开细节,是怎样的毕胜于2008年创办乐淘网并出任CEO,第一天就拿到了雷军的200万元投资,不过这次聚焦于鞋品的垂直电商创业并不太顺利,所以毕胜后来写了一篇非常火的文章叫《垂直电商本就是一场骗局》。
他的核心观点是,垂直电商的流量效益较低但成本很高,所以做单一品类的电商成功机会是很小的。
──逻辑是:你买流量花的钱,做的用户补贴,并不会因为你是做单一垂类而有优惠、减免
──所以逻辑是:要么单一品类足够高利润,e.g. 奢侈品,美妆;要么多品类,用便宜货物留住用户、提高购买频次,用高毛利货物获取利润因为“在必要商城定制眼镜太便宜了,像我戴的这副,镜片是采用依视路技术的防蓝光产品。即使在电商渠道,一副依视路品牌的防蓝光镜片也要1000~2000元,其中渠道成本占了大头。而我们在依视路下属的工厂设了一条专线,所以一副镜片只要200元出头。我们现在有从工厂定制和直接把生产线设在工厂两种方式,后者是我们希望发展的主流方式。”
──眼镜可怕的利润率SHEIN基于数据追踪系统对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变化进行了追踪和分析,可以实现快速生产,2019年推出了15万种商品。到2020年6月,其销售额超过400亿元,下载量在中东地区的购物应用里排名第一,2020年6月在美国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第二大购物应用,在欧洲也大受欢迎。
──19年推出15万种商品的话,按全年无休来计算,相当于1天要推出400+种商品,着实可怕最终,一个“脑洞”颇大的点子诞生了——凯琴出口的牛排机质量很好,但中国消费者在家烹制牛排的机会屈指可数,于是,凯琴干脆把出口的牛排机进行了设计优化,改造成了电饼铛,以适应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基于拼多多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凯琴的灵感源源不断,“洋为中用”后推出的89元的电饼铛、49元的绞肉机、35元的搅拌器等,款款火爆,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平台上的销量达数十万台。
──对中国的供应链,充满敬意总体来说就是三步:基于庞大的数据支持,反向定制商品;成为爆品后不断循环增加曝光量,形成口碑;各种资源跟进,把口碑固化成品牌。
──把那些为国际大牌代工的企业,转为为国内用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于民众也非常有利随着硅谷的崛起,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一共净转出了1000多万名制造业工人,与此同时,美国从事信息产业的劳动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间上涨了2.2倍。
──这1000多万,应该就是被失业的一代人近年来,中国在原油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2017年,中国超越美国与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而且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仍然在增长,从2017年的4.2亿吨上升为2019年的5.06亿吨。
──震惊,原来中国的原油进口,是超过美国的未来,基站建设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可能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还大。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1GWh,同比增长9.4%,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3.8GWh,同比增长26.7%。东方证券分析,5G基站对储能电池总需求高达161GWh,其中2020年新增了14.4GWh。
──挺恐怖的,相当于5G基站里耗费的电池能量,还要高于电动车消耗的能量在能源结构面临挑战的同时,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6亿辆,千人汽车拥有量为173辆。如果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的千人汽车拥有量翻两番,发展到接近日本的水平(千人汽车拥有量是591辆),那么空间还是巨大的。
──这个车辆拥有量,太高了...... 1/6国民都有车Model 3的3款车型平均售价约为34.5万元。特斯拉2020年第一季度汽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为25.5%,粗略地估计,Model 3的年生产成本大约为447亿元。
假如Model 3完全国产化,那意味着占成本大头的AI芯片、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也都会在中国完成生产。这等同于中国所产的零部件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大约20%提高到100%。结论是,Model 3一年大约将会为中国带来357.6亿元的经济效应(447亿元乘增加的80%成本占比)。
300多亿元只是特斯拉Model 3这一条生产线可能为中国带来的经济效应。
──上海合肥北京拼命吸引特斯拉、蔚来、小米造车的逻辑链路根据国联证券发布的研报,Model 3的国产化供应商主要集中在车身、底盘、内外饰领域,这部分大约占总成本的20%,而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汽车电子的成本占比分别为50%、30%。
──Model 3成本结构汽车产业本身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美国汽车产业支持了1000万名就业人口,为美国贡献了3.5%的GDP;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年的官方统计显示,汽车产业直接或间接支持了六分之一的零售业就业人口,销售额占整个零售总额的10%。
──互联网显然没有这么强的带动就业能力中国生产了全球70%的消费电子产品,其中90%含有芯片的消费电子产品产自中国。不过,其中几乎90%的芯片是进口的。
──可悲的,仅仅是个组装工具人,我辈需要努力呀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在一次采访中介绍,我国目前进口额最大的产品不是原油,而是芯片,仅芯片一项,2018年就花费了2400亿美元,而且还在增加,2019年为3055亿美元,约2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吃下1/4蛋糕,就已经是了不起的800亿美金收入据统计,10年间,中国半导体进口额增长了2.4倍,原油进口额增长了1.8倍。根据国信证券测算,如果半导体进口全部国产化,能使中国GDP总额增加3.2%。
──居然能影响到3个百分点芯片能够带动的上下游行业倍数效应较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每1美元半导体芯片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美元GDP(我们一直依赖的房地产的倍数效应是1:8.3到1:9)。这意味着,2万亿元的芯片市场能拉动大概20万亿元GDP。在中国,这是2亿制造业人口所能创造的价值的两倍。也就是说,芯片产业是一个事关2亿人和20万亿元的事情。
──希望中芯国际能有突破 (但情感上,又很纠结,因为一旦中国突破,也就意味着它会更自由与世界脱钩,这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中国发展芯片产业正好处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开始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前夜。
- 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两次全球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美国向日本转移,日本将技术创新和蓬勃发展的家电产业相结合,吸收了很多美国的技术,并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PC兴起的机遇,快速实现了DRAM量产,成为全球DRAM龙头。
- 第二次是从日本向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转移,因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难以继续支持DRAM技术升级和晶圆厂建设,再加上日美半导体贸易战的影响,韩国开始崛起,逐渐确立了PC芯片领域的龙头地位。而中国台湾地区则是利用纯晶圆代工的优势,探索了新的商业模式。这一阶段的转移主要是制造环节的转移,半导体的生产模式从原先的IDM转换为Fabless(没有制造业务、只专注于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的一种运作模式)、Foundry(晶圆代工)和OSAT(封装和测试的外包),全球分工愈加细化。
──这就是历史,美国会和同为盟国的日本,争夺科技控制权,显然也会针对中国,那我们的思考路径就是,在中国还没有像日本那样的领先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半导体走向会如何,只能一个个制程追?还是某个制程/工艺弯道超车?我个人会觉得中国的机会,在于边缘芯片
半导体投资的资深业者、湖杉创始合伙人苏仁宏表示,在“国产替代”的大逻辑下,越是国产化率低的短板环节,反而越具备投资价值。
这种策略的底气来源于两点。一是中国市场足够广阔,在半导体的应用市场中,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量在中国;二是中国在封装测试和中低端芯片设计方面,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此类机构投资者说的正向的话,看看就好,要自己有判断(随手反驳下:1)1/3消费在中国,不代表中国能造出来;2)国产化率低的环节,不代表中国不想做,而是因为技术达不到,那中国的“封装测试”“中低端芯片设计”的优势,又有什么用?)但是,这些公司要复制SpaceX的路线,遇到了千难万险。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国航天产业的体制。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爆炸解体,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之后美国政府宣布航天飞机暂时退出商业发射市场,政府开始购买商业运输服务。因此,2002年创立的SpaceX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发射订单,甚至是NASA的人才和技术。
而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是政府管理机构,而非科研机构,承担研发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民营航天公司几乎不可能从政府或者军方处得到订单,它们只能将目光投向科研机构和私人公司。在这个市场上,国家力量和民间力量在同台竞争。
──可以预见,只有在明显落后的情况下,才可能放开让民营来深蓝航天和星途探索选择了液氧煤油发动机。以深蓝航天的“雷霆-5”液体火箭发动机为例,其整机研制自2019年4月开始方案设计,到2019年8月各零部组件投产,再到2020年1月整机试车,共历时9个月,是目前国内研发速度最快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原来可以做到这么快,4个月出好方案投产,5个月试车中国民营航天公司的外部环境不如美国,一方面,无法获得政府和军工订单;另一方面,SpaceX早期得到了NASA在人才、技术、订单上的多重输血,而在中国,航天人才和技术都容易触及敏感区域。
──你能入城,但很难出城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6Gbps的低轨宽带民营通信卫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频段,具备10Gbps速率的透明转发通信能力,单星可覆盖30万平方千米,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
──原来中国的星链也已经有进展了
不说再见,但全书到这里暂时就结束啦,期待林军下一个十年的描述